每年的中招,几乎全城的人都在等待到底是厦门一中的分数线高,还是双十中学的线高,今年等到的结果是:双十比一中高14分。
市教育局昨日在向媒体发布消息时,罕见地主动提到了这一差别。教育局认为:这是考生和家长选择的结果,即是由他们对学校的理解、自身的条件(例如住家距离学校远近)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。
在昨天分数线揭晓时,有人立刻评论说,真是应验了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“风水轮流转,明年到我家”的老话。很显然,这是针对去年厦门一中和双十分数线相差37分而有感而发,去年,厦门一中分数线397分,双十360分。而追溯以往,两校的差别事实上是一直存在,2000年,厦门一中录取线高出双十7分,2001年,双十高出厦门一中12分。
上述两所学校分数交替,事实上说明一个问题,并不能以分数线来论英雄,这是因为有太多其他因素,例如,填报志愿常见的“大小年”,即第一年学校分数高,形成“大年”,导致第二年大家都不敢来填报,以至造成“小年”。其实,不仅厦门中考,类似一幕也经常在高考上演。今年高考,复旦、浙大、人民大学、南京大学等十几所老牌学校居然出现第一志愿无人填报。所以,不妨以平常心看待分数线。
当然,一直有人在探讨这个问题:如何将两所学校的分数拉平,毕竟少一分也许就意味着要交四万元的择校费。
教育部门昨日坦承,高分扎堆也是教育部门不愿意看到的。这几天,在等待成绩的同时,人们也一直在积极探讨解决方法,例如,把一中和双十捆绑起来招生,然后他们之间再“瓜分”,这里至少有几个问题,一是如何瓜分?有人说,瓜分之后,考生再填报志愿,但是,谁能确保生源能平均分呢?即使生源最终能平均,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:凭什么报考一中和双十的人能享受这种捆绑?而如果大家都要享受,那么,是什么学校和什么学校捆绑在一起呢?
其实,问题的根本在于:即使你知道了分数,知道了分数段分布,还是没有用,你仍然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填报的,这是填报志愿的盲点。在招生学校没有随意允诺的前提下,大家都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任,不仅中考,高考也是如此,其实,人生的每个选择也是这样。(来源:厦门日报)